來源:https://www.etnet.com.hk/www/tc/health/author/healthnews/LA84045
口罩令撤銷多個月,大家是否已經脫下口罩,重現笑容?不過,走在街上,見不少人仍然戴著口罩,有的因為生病,或擔心感染病毒而繼續戴口罩,有些人是習慣了,有的則可能是因為一種心理現象—「容貌焦慮」。口罩就如安全網,可以遮蓋自己的樣子,不過甚麼程度才算有「容貌焦慮」?一旦情況嚴重會變成一種心理病嗎?即睇臨床心理學家分享!
3年口罩令加劇「容貌焦慮」?下半張臉的瑕疵好難遮?
口罩可以遮蓋臉上大部分儀容,臨床心理學家吳桂生博士觀察到經過幾年戴口罩的習慣,不少人都覺得在日常生活或是與人交談的時候,戴著口罩會比較舒服。其實「容貌焦慮」並非一種心理病,只是一個心理學的術語,吳桂生指:「對自己容貌感到焦慮的人會對自己的儀容某一部分不滿,十分擔心別人對自己外表的想法、經常會找人確認自己的樣子有沒有瑕疵等,但實際上並無不妥」。當戴上口罩,大家都只露出眼睛和額頭,兩部分的瑕疵都比較容易修飾,例如用瀏海遮蓋前額、戴眼鏡遮住黑眼圈等,變相大家的焦點都不會太集中於臉部缺點。相反,下半部分的臉包括口、鼻、牙齒等,連下顎都會看得出,這些外貌上的不完美都較難修飾,因此對於有「容貌焦慮」的人而言,口罩就如一個安全網,讓他們比較自在。
吳桂生稱,其實有「容貌焦慮」的人大多缺乏自信心,平時亦十分在意別人的看法,日常生活中亦比較容易緊張、焦慮。有部分中年女士更會經常記掛自己年輕時的外貌,希望用盡辦法回復青春。他分享曾有一名30多歲女患者本身比較焦慮,從小到大都對自己的眼皮感到不滿,10多歲時已開始使用雙眼皮貼,如果不把這小工具帶出門或已用光,便會感到不安。另外亦有一個中年女士一直都不太滿意自己的外表,持續進行多種醫學美容,口罩令撤銷後,她更加在意自己的樣貌,希望用更多方法使自己變得更漂亮。
如何分辨自己是否「容貌焦慮」?
當你在照鏡時,有沒有曾經覺得自己的臉上很多瑕疵?一時有雀斑,一時有痘印,不過吳桂生鼓勵:「人有一點焦慮是人之常情,亦是正面的,例如出席隆重場合前,都會選一套整齊的西裝,整理好髮型等」。不過,假如你對外貌的焦慮十分嚴重,亦非常頻密,例如匯報前一晚因擔心儀容而失眠等,就可能是「容貌焦慮」。吳桂生指現時未有一個標準的評估,但當大家懷疑自己有容貌焦慮時,可以參考幾條問題,看看自己是否有這樣的情況出現!例如當拍照時感到焦慮、與別人聊天時擔心自己臉上有瑕疵、擔心別人會對自己的容貌有負面評價,以及擔心伴侶會因自己的外貌而離開自己等。
有「容貌焦慮」但不自知,日趨嚴重怎麼辦?心理學上有一種病稱為「軀體變形障礙」,患者會過度關注自己的身體,並將缺點放大。舉一例子,有患者長期覺得自己的左右臉頰並不對稱,有「大細面」的情況。事實上,人的外表並不會完美及完全均稱,即使臨床心理學家等醫護團隊與他拿出兒時照片及現時照片作對比,可能只有不足1成的不對稱狀況,但患者仍然會放大缺點,堅稱自己的臉滿有瑕疵。如果「容貌焦慮」變得愈來愈嚴重,就可能會患上軀體變形障礙。
吳桂生指「容貌焦慮」並沒有一個時限指標,未能以口罩令撤銷多久仍戴著口罩來判斷,例如日本人即使未有疫情前仍有日常戴口罩習慣。在香港而言,過去幾年因疫情肆虐,已改變大家對健康與衛生的認知,戴口罩可能是保障身體健康,因此日後戴口罩與否未能作「容貌焦慮」的準則。但當懷疑自己遇到「容貌焦慮」,使內心有擔憂時,亦不妨先找朋友傾訴,學習面對自己的焦慮,向信任的人講出自己的難處,幫助自己接受這些不安感。假如不放心將心事告訴身邊人,亦可找輔導員或臨床心理學家傾訴,說出自己的憂慮。吳桂生強調面對「容貌焦慮」最重要的是停止比較,因為與人比較永遠都會看到自己的不足,大家應該多發掘自己的優點,建立自信心,避免被「容貌焦慮」所困擾。如果焦慮影響生活,吳桂生說可以鎮靜劑幫助他們紓緩焦慮的情況,但「治本」才是關鍵。很多有「容貌焦慮」的人大多缺乏自信,只要幫助他們重新建立自信,他們對外表的追求亦減少。
其實人的外貌並不代表一切,適當地整理自己的儀容,可以令他人或自己感到開心,但人無完美,有時自己在意的缺點,在他人眼中可能是微不足道!希望大家都能在其他方面發掘到自己的長處,不再把焦點只放在外表上,終有一天可以自在地脫下口罩,以自信的笑容示人!
(作者為美國心理學會會員 執業臨床心理學及腦神經心理學專家)